< i frame allowtransparency="true" frameborder="0" width="250" height="28" scrolling="no" src="http://tianqi.2345.com/plugin/widget/index.htm?s=3&z=1&t=1&v=0&d=1&bd=0&k=&f=ffffff&q=1&e=0&a=1&c=54511&w=300&h=28&align=right">
项目编号:
项目类别:
开云网页版
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
申 报 书
课题名称5G时代下应用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
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类别 重点教学研究
项目负责人 罗建光
所在单位 新媒体学院
申报日期 2019年11月
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制
2019年10月
申请者的承诺:
我保证如实填写本表各项内容,承诺以本表为有约束力的协议,遵守开云网页版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取得预期研究成果。开云网页版拥有成果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申请者(签字):
年 月 日
填 表 说 明
一、本表用计算机认真如实填写, 填写内容应言简意赅,思路清晰、论证充分。表内空格不够时可另附纸填写,标清页码。签名处必须由本人亲自签名,不得代签。
二、部分栏目填写说明:
申请人用中文填写,封面要求用仿宋GB2312小二号。正文内容使用仿宋GB2312小四号,请勿擅自更改封面字体与格式。
左上角项目编号与项目类别申请人无需填写。
课题名称:应准确、简明反映研究内容,最多不超过40个汉字(包括标点符号)。
项目组其他成员:必须真正参加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不含项目负责人,不包括、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等人员。
三、本表用A4纸打印,一式2份,于左侧装订成册,由所在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报送教学科研管理办公室。
四、项目类别分为一般教学研究、重点教学研究、质量工程项目;所在单位请填写所在二级学院或部门。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
目 | 项目名称 | 5G时代下应用型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构研究 | |||||||||||||||||
项目类别
| 教学研究 | PA.重点 | B.一般 | ||||||||||||||||
质量工程 | A.特色专业 | B.特色课程 | C.教学团队 | D.特色教材开发 | E 人才培养 模式实验区 | ||||||||||||||
起止时间 | 2019.12-2022.12 | 成果形式 | 研究报告及论文 | ||||||||||||||||
项目 负责人 | 姓 名 | 罗建光 | 性 别 | 男 | 出生年月 | 1975年6月 | |||||||||||||
职 称 | 教授 | 职 务 | 院长 | 学 历 | 研究生 | ||||||||||||||
联系人 | 联系电话 | ||||||||||||||||||
项 目 负 责 人 简 介 | 项目负责人现为开云网页版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二级摄影师,亚洲动漫教育学会会员。主持省级课题3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等国家级课题2项,主研省级课题6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主编出版教材和作品集3部,发表论文32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四川省教育厅教育论文二等奖、学校科研先进个人和优秀管理干部等奖项荣誉30余项。
| ||||||||||||||||||
项目组其他成员 | 姓 名 | 职 称 | 学 历 | 专 业 | 在项目中承担的工作 | ||||||||||||||
罗娟 | 副教授 | 研究生 | 教育学术 | 课程论证研究 | |||||||||||||||
朱婷婷 | 副教授 | 研究生 | 数字媒体艺 | 课程建构 | |||||||||||||||
陈继光 | 副教授 | 大学本科 | 动画设计 | 人才培养方案撰写 | |||||||||||||||
余锐 | 副教授 | 研究生 | 数字媒体艺术 | 课程实践 | |||||||||||||||
钞琦峰 | 讲师 | 大学本科 | 摄影 |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 |||||||||||||||
尹贵 | 讲师 | 大学本科 | 艺术设计 |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 |||||||||||||||
蒋飞燕 | 讲师 | 大学本科 | 计算机技术 | 实践课程教学改革 | |||||||||||||||
牛冬冬 | 助教 | 大学本科 | 艺术设计 | 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 | |||||||||||||||
二、立项依据
1.现状与背景,探究的目的和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不仅具有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特征,而且还需要在理论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教育特征都需要从业者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精湛的技艺和科学的实践能力,也必然要求高校根据各自优势,紧跟时代脉搏,灵活设置课程,培养符合行业需要的人才。 一、5G商用与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特性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发放了 5G 商用牌照,这意味着我国 5G 商用建设正式开启,2019年也被誉为中国5G的商用元年。 5G网络与4G相比,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中四大突出的特性是传输速率更快,时延更短,超大容量以及超低能耗。基其传输速率高,时延和能耗低,为媒体转型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数字媒体随着5G时代的到来,呈现出媒体机构和发展平台的融合性,AI、AR/VR、无人机等创新性技术应用的多维性,媒体表达形式的视频化和生产传播的智能化等几个发展趋势和特性。 二、5G时代对数字媒体人才的现实需求 1、5G 时代数字媒体人才的总体需求现状 目前来看,数字媒体面对5G时代日新月异的融合发展需要,缺乏融合发展所需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几乎是所有传统主流媒体的短板,成为限制数字媒体深度融合的瓶颈。一些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对新技术掌握不够,对新平台的体制机制不太适应,同时,“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稀缺,难以满足融合转型需要。 2、5G 时代数字媒体人才的特性需求 5G 技术在未来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改变着传统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业态。5G 会广泛涉及应用比如物联网、人工智能、VR 等多方面的复杂技术。同时,随着小、微数字媒体平台创作力的不断释放,5G 技术让广播媒体行业的门槛变低,视频自媒体、UGC、行业大数据都将成为视频传播领域重要的生产要素。5G 技术的存在降低了进入媒体行业的门槛,一定会出现诸如抖音、快手之类的短视频软件。也正因为这些软件,数字媒体传播渠道十分复杂,传播的内容也多种多样。为避免这些视频软件上的视频可能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的影响,相关责任主体和管理的法律依据等问题有待明确,加强监管便成为难题。因此,5G时代急需培养具有媒体融合的思维和理念,熟悉各种传播载体的传播规律、传播知识以及传播技能,掌握各种新兴传播手段,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人才,提高行业从业者的人文、艺术、科技方面的整体综合素质。 三、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现阶段,国内的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的主要问题有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不协调、不对位。 1、 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缺口较大,而从数字媒体类专业开设数量和应有毕业生人数来看,从事专业岗位的人才数量明显低于预期。企业用工难、毕业生就业难,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口培养的人才能力不符合用人单位标准。 2、 产教融合与一体化没有形成 相关企业人才招聘一半以上来自人才市场的自主招聘,对口订单培养式人才招聘占据比例较小,突显出校企脱离的问题,专业建设考虑企业用人需求不够,企业没有深度地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产教融合一体化尚未完全建立,导致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培养出来的人才不完全符合企业要求。 3、 课程设置没有对接岗位技能 在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上突出存在课程设置过于专注理论学习、实践课程教学特色不突出、教材内容更新慢等问题,导致课程设置脱离了企业工作岗位的技能要求。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拥有具有互联网思维并且适应新型传播业态的优秀数字媒体人才,是实现数字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成具有强大引领力、传播力、影响力的一流媒体的关键。因此,如何培养人才对推动数字媒体融合发展至关重要。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是:从5G时代媒体融合发展的实际人才需求出发,积极探索媒体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融合媒体多元人才队伍。探讨如何培养满足5G时代需求,掌握新兴传播手段、具有媒体融合思维理念、社会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应用型高素质数字媒体设计、制作、传播人才,提高5G时代数字媒体行业从业者的人文、艺术、科技方面的整体综合素质,为学校数字媒体相关专业在5G新时代下的转型发展提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
2.主要研究内容、解决的问题: 数字媒体产业是集计算机、传媒、教育、影视艺术等多行业于一体的交叉产业,以动画、图形、声音、影像为技术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基本载体,内容广泛,涵盖了信息、通讯、传播、广娱、网络、出版等多个领域。由此可知,数字媒体专业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设计、商业、教育等领域的多学科交叉专业。 本课题通过到行业企业调研,与行业企业合作,与从业人员沟通,梳理5G时代下数字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现状。结合5G时代下数字媒体发展的融合性与多维性等特性,表达形式的视频化和生产制作方式的智能化等特点,进一步结合习近平新时代社会对数媒人才培养的现实要求,找准我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课题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探讨研究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规格定位。拟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四大类课程体系:(1)人文素养及艺术史论等文化课程;(2)艺术专业基础课程;(3)计算机技术数字课程;(4)专业实践实习课程。通过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群的方式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重点解决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位问题,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突显“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具体研究内容有: 1、参考国内外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经验,以实际的企业岗位技能人才需求和发展趋势为导向,详细确立数字媒体专业的核心技能。 2、在提取专业核心技能的基础上,设置能够实现对应技能培养目标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构建公共课程 + 核心课程 + 项目课程 + 选修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确定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安排方案,对课堂教学、实践实训、课外活动等做出全面的安排。 3、突出教育教学项目的课程体系规划,将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项目教学”上,建立“核心技能 + 教学项目”的新课程体系,以项目教学课程为载体,以项目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及项目评价等方式,确定和完善项目教学的教学评估机制。 解决媒介融学科多样性的需求与大多数高等院校中教学资源不够多样化和系统化之间的矛盾。针对数字媒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和产教融合一体化建设等课程保障体系建设内容。 |
3.主要特色与创新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强调学生在人文、艺术、科技方面的综合素质提升,依托于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行业,在5G商用的新时代背景下,数字媒体专业紧密结合艺术设计及媒体传播领域的5G带来的新技术、新理念、新动向,培养具有传统艺术修养、扎实的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数字软硬件操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第一,明确教育目标,集中优势教育资源,夯实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通识课程基础。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核心任务是通过创作更具艺术感染力的数字化产品,优化用户体验质量,提高传播效果。 第二,根据自身的师资及生源特征,建立本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体系,力求专而精,而不是大而全。专业下设侧重于数字化影像作品创作方法、流程及相关技术学习的数字影像方向,侧重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虚拟现实等新兴领域艺术作品创作方法、流程及相关技术学习的交互设计方向。 第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过程中,根据我校自身教学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从而激活自身的教育资源和潜能。 本课题研究培养的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具备两个方面的能力:(1)合理运用视、听元素综合进行传媒信息设计的能力;(2)在信息设计中注入文化、艺术资源,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并使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其呈现给受众的能力。
4.预期效果及成果(最终成果形式及成果预期水平): 本课题重点解决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与培养规格的对位问题,特别是以就业为导向突显“应用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定位。通过人文素养及艺术史论等文化课程、艺术专业基础课程、计算机技术数字课程、专业实践实习课程等四大类课程群构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拟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有: (1)形成一套5G时代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报告和课程体系架构方案。 (2)公开发表2—3篇与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架构相关的学术研究论文。
|
5.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障(代表性的论文、成果、实验条件): 项目负责人从教学实践出发,结合区域市场特点和需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及学术探索研究。已主持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项,校级教改项目1项,均已结题。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3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5篇),出版教材3部。获四川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三等奖1次、四川省教育厅教育论文二等奖1次、学校科研先进个人3次。 项目负责人先后发表的论文和主持参研的教改科研项目有: (一)论文 1.《论康定斯基的抽象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名作欣赏》2017.12 2.《影片<钢的琴>之镜头语言的设计美》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名作欣赏》2017.7 3.《影视摄像教学研究》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电影评介》2013年第9期 4.《刍议影视画面构图技巧》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电影文学》2012年第12 期 5.《影像记录与民族传统文化》发表于《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年第1期 6.《应用型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初探——以动画专业为例》发表于《美术大观》 7.《高校动漫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实验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1期 8.《高校影视动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9.《“三结合”高等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究》发表于《科教文汇》2014年第1期 (二)项目 1.2012年10月,作为第四主研参与的文化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汉羌山地村寨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2EH123,项目经费24万元),项目已结题; 2. 2014年12月,作为第三主研参与科技部项目《绵阳市特色文化产业集群关键支撑技术与系统》子课题(项目编号:国科发资[2015]345号2015BAH38F00,项目经费9万元),项目在研; 3. 2013年12月,作为第五主研参与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应用型高级艺术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Z11188项目经费10万元),项目已结题; 4. 2014年3月,主持四川省教育厅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创意、创新、创业”——独立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4-156-561,项目经费10万元),项目已结题; 5. 2014年5月,主持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校级重点教改项目《“三结合”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0901004,项目经费0.15万元),项目已结题; 6. 2014年5月,主持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动漫人才培养改革试验区》(项目编号:2009MYZ08,项目经费3万元),项目已结题; 7.2014年5月,作为第二主研参与开云网页版校级质量工程项目《广告创意》精品课程(项目编号:2014MYZ03,项目经费1万元),项目已结题; 8. 2015年12月,作为第二主研参与四川省教育厅社科项目《数字媒体艺术立体影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4SB0545,项目经费2.55万元),项目已结题; 课题组成员的主要研究成果: 1.《论高校转型契机下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改革》2014年6月发表于《新教育时代》; 2.《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2019年7月发表于《教学科学》; 3.《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影响》2019年3月发表于《艺术品鉴》; 4.《浅谈多媒体影像在舞蹈表演中的运用及作用》2016年10月发表于《成长》; 5.《浅析数字媒体艺术在舞蹈中的应用研究》2016年10月发表于《同行》; 6.《UI设计与用户体验在产品中的重要性》2019年1月发表于《锋绘》; 7.《数字媒体与艺术实践》2019年6月,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出版; 8.《数字媒体与应用艺术》出版于2019年8月全国百家出版社、吉林美术出版社; 9.《论如何实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校企业合作模式》发表于2014年6月《新教育时代》; 10.《浅谈数字媒体立体影像艺术成像原理与应用发展》发表于2015年7月《同行》; 11.《数字媒体艺术立体影像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研究》发表于2015年5月《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12.《全球化背景下电视节创新研究》发表于2016年2月下旬刊《文艺生活》; 13.《当代中国电视节目发展趋势与战略规划》发表于2016年03期《青春岁月》; 14.《高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发表于2016年08期《读天下》。 |
6.负责人现有未完成的校级教学研究课题:(课题名称、排名、批准时间、计划完成时间) 项目负责人现无未完成的校级教学研究课题 |
三、具体安排及进度
年度 | 课题的年度计划及年度目标 |
2019.12-2020.11 | 1、完成专业行业调研,重新梳理专业培养目标; 2、根据调研结果完成2020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 3、初步构建人文素养、艺术史论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框架; 4、初步构建计算机数字技术课程和专业实践实习课程框架; 5、初步构建项目化课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框架。 |
2020.12-2021.12 | 1、在省级以上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篇; 2、完成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项目化改革体系改革方案; 3、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报告。 |
四、经费概算
类 别 | 金 额(万元) | 经费预算用途的简要说明 |
仪器与设备 | 0.05万元 | 购买小型器材等相关资料 |
图书资料费 | 0.05万元 | 购买图书资料等 |
调研差旅费 | 0.2万元 | 进行国内调研的差旅费 |
会 议 费 | 0.1万元 | 组织研讨会、论证会议 |
出 版 费 | 0.2万元 | 发表学术论文版面费等 |
劳务 费 | 0.1万元 | 向有关机构组织或专家咨询 |
管 理 费 | 0.05万元 | 项目管理 |
其 他 | 0.05万元 | |
总计 | 0.8万元 |
五、评审意见
所在
单位
意见 |
主管领导: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
评审
专家
意见 |
专家组组长: 年 月 日 |
学校
意见 |
(盖章) 年 月 日 |